5月3日晚,国家大剧院“第七届交响乐之春”迎来了一支特殊的乐团——凉山交响乐团。作为唯一个建立在自治州行政区的交响乐团,凉山交响乐团成立八年首次赴京参加“中国交响乐之春”,这也是该乐团第一次在专业的音乐厅演出。
当晚,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唐青石带领凉山交响乐团为观众献上了一台名为“温暖的群山”的音乐会。除了一曲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外,凉山交响乐团还为观众带来了由唐青石作曲的管弦乐作品《山岗上的歌与舞》《配乐诗·河流-火塘歌谣》,结合凉山当地人文特色创作的交响套曲《温暖的群山》更是迎来了世界首演。
成立八年,唐青石带领凉山交响乐团在当地演出了数百场音乐会。在唐青石的心里,“群山温暖”有着深刻的含义,而对凉山来说,成立一支交响乐团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凉山地处山地之中,也可说凉山坐落于群山之中,群山即凉山,作为艺术作品,将富有更为宽广的意向。而凉山州内,贫困县就有七八个,通过脱贫攻坚最后取得伟大胜利,摘掉贫困的帽子,是凉山州跨越进入小康的里程碑式的历史拐点,八年以前,挂牌成立了交响乐团,在全国的所有贫困地区里,是独一无二的现象,高雅艺术福泽了民众的生活与精神需求,更是小康生活的真实体现。”
初衷:“让高雅艺术走得更深,更远”
唐青石和凉山的渊源颇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唐青石在峨眉电影制片厂乐团工作时,曾为电影作曲数次随摄制组到凉山各地采风,深知其贫困的程度。2002年后,唐青石调入四川交响乐团,曾率团多次到凉山演出音乐会。“可以说,在凉山交响乐团成立之前,凉山所有与交响乐有关的活动,都是我带峨影乐团,四川女子乐团,四川交响乐团去完成的。”直至2010年,在凉山举行了由时任凉山州歌舞团刘康书记发起的第一次以本土演奏员为主演出的森林音乐会,揭开了凉山州蕴藏多年的交响梦。“次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森林音乐会的班底转身为后来的‘大凉山惠民音乐会’,从此开启了凉山州高雅艺术发展的新篇章。”为支持森林音乐会举办,唐青石主动到凉山做音乐会排练指导。“2013年,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已经举办70期时,刘康书记再次邀请我去西昌,并在不久以后发出邀请,希望我来主持惠民音乐会工作,再三考虑,我接受了邀请,于2013年3月来到凉山,开展惠民音乐会工作。”当年底,挂牌成立凉山交响乐团。
在所有人眼里,凉山绝对不是一个搞交响乐团的地方。很多同行都非常不理解唐青石的选择。而在唐青石的眼里,这件事情意义深远:“我曾担任峨眉电影制片厂乐团团长,四川交响乐团团长,当我面临一个贫困地区,从事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业时,我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才能,职业观念,管理经验,为四川创立第五支交响乐团。我并不知道,也不奢望在我的主持下,乐团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让交响乐在这片处女地上,开出一片小花,让高雅艺术走得更深,更远,福泽更多民众。”
困难:“人才是最大的问题”
成立了交响乐团后,唐青石和刘康的想法不谋而合,希望借用惠民音乐会这一平台,建设一支彝族地区的职业交响乐团。
然而,凉山交响乐团由于地处山区,建设乐团比任何一个省会城市都困难数倍,“当时乐团的情况很不理想,演奏员不足四十人,其中不少是其他专业兼任的演奏员,也有不少业余爱好者,乐团的水平可想而知。八年来,招聘演奏员始终是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直到今天,乐团都只有五十名演奏员,离正规编制还少了接近三十人。”
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乐团仍然坚持训练,排练,演出。唐青石表示:“由于乐队编制严重不足,技术状态低下,职业演奏意识尚未建立,要把以为歌曲演唱拉伴奏的状态扭转为演奏管弦乐或者交响乐作品,每周一台的演出,是极其困难而不可能的。因此,最开始的音乐会演出是一个月2-3台,这种状态大概持续了两年,待提高乐队的演奏能力后,才进入每月四台演出的机制。”乐团的排练也很密集,保持每天两次,“每一天的曲目都必须更换,目的是为演奏员强化接受各种技术训练,通过这些作品,来建立演奏古典音乐的观念,学习各个时期、各种风格,以及不同民族的优秀作品,提高乐团的专业化能力。”
在此基础上,不断招入新演奏员,充实编制。“大部分毕业生,都只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几乎没有优秀的演奏员愿意主动到凉山来加盟乐团。这就是凉山交响乐团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凉山交响乐团亟需演奏员,因此,只好降低门槛,招收业务条件并不理想的演奏员入团工作,目的是为了充实队伍。“技术方面的不足,甚至严重不足,只好通过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和观念改造,以及大量作品的演出,让这些并不优秀的演奏员,逐步提高,直至走向职业道路,乐团签约期为三年,太多的演奏员,都是入团后,在三年的工作和学习中,业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有的甚至成为优秀的演奏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凉山交响乐团又像一所乐队学校,在乐团工作过的许多演奏员,离开后,很轻松地考进了其他大城市的乐团。”
变化:“数百期音乐会培养了凉山的交响乐观众”
对于凉山的观众而言,音乐会是件稀奇事。2010年年底开始惠民音乐会第一期,当时的班底主要由凉山州歌舞团的混合乐团构成,演奏的曲目以歌曲为主,乐队主要担任歌曲伴奏,正规管弦乐作品演出也非常罕见。不仅如此,演出场地也很简陋。唐青石说:“听说最开始的音乐会,是在广场上举办的,不分秋冬,刮风下雨,无论是演奏员,还是观众,都比较辛苦。最辛苦的当然是演奏员,因为在露天演出,曾因演出时下雨,损害过一些乐器。”
经过八年的努力,不仅乐团有了巨大的进步,当地的观众也渐渐地了解了高雅音乐,并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凉山的音乐会观众,是真真实实地通过数百期音乐会培养出来的。最初几年的音乐会演出时,大声接听电话、大声寒暄、小孩哭闹、酒醉后鼾声如雷等情况经常发生,在多年的音乐会演出中,只要一遇到类似情形,我都会停下演出,直面观众,希望他们约束不当行为。久而久之,观众都知道,我不仅对演奏员严格,对观众也是不放任的。现在如果你来凉山听音乐会,你会发现,这里观众的礼貌程度,甚至超过成都的观众。在长年的引导下,粉丝们,都非常珍惜乐团的每一场演出,会对偶尔闯入的‘新观众’的不当行为嗤之以鼻。”
2013年,唐青石刚到凉山时,很多人提醒他要少演外国作品,怕观众听不惯。而在唐青石看来,建设一个职业乐团,必须要大量学习世界优秀作品,而观众是需要培养的。在唐青石的坚持下,如今本地的很多观众,已经被音乐会培养成为资深古典音乐粉丝。“我们乐团有一个粉丝群,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家在群里对演出的评价,甚至争论。从惧怕古典音乐,到今天观众们主动提出希望乐团演出什么交响乐作品,这是一个极大的飞跃。至今,无论乐团演出什么曲目,观众都翘首以盼,而且,我发现,凡是在本地首演的作品,他们聆听的愿望反而更为踊跃。”
未来:“让乐团有自己久演不衰的原创作品”
由于乐团的编制不全,很多名曲乐团没有办法直接拿来演奏,唐青石就把这些曲目重新编配,奉献给观众。此次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山岗上的歌与舞》和《配乐诗·河流-火塘歌谣》就出自唐青石之手。
作为乐团在音乐会中上演频率很高的曲目之一,《山岗上的歌与舞》是唐青石就任凉山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后,于2015年五一期间在成都创作的,“我把它看作给交响乐团送上的第一份礼物——凉山彝族风格管弦乐作品”。唐青石介绍说,建国后,凉山彝族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歌曲《五彩云霞》出自“东方红史诗”,后来在交响乐届,也有成功的彝族风格管弦乐作品问世,但几乎都是云南彝族,而非凉山彝族。“本地歌舞团过去几十年的创作中,多为歌曲形式,而无成功的管弦乐作品,我任此地乐团音乐总监后,有心在这个方面做个填补,也想通过不断创作,让乐团从此有自己久演不衰的原创作品,让作品走出凉山,走向世界。”
为了乐团的发展,唐青石倾尽心力,此次赴京演出,他也是带病坚持工作,而对于自己的选择,唐青石并不后悔。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是他不能教小女儿弹钢琴了。“我常年在西昌工作,我的小女儿年纪尚幼,原来计划当她四岁时,就教她弹钢琴,但我到凉山时,她才两岁,可到她四岁时,我已经没有机会教她学钢琴了。这种遗憾和无奈,相信任何人都能体会。”而他把这种遗憾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弥补:“我选了几个彝族孩子给他们上钢琴课,数年下来,几乎没有间断,看着他们从学习陌生的五线谱开始,到现在,看着他们能准确无误的弹奏出适合他们的练习曲,这种欣慰,是别人不太能体会的。”
谈及对乐团的未来和期待,唐青石表示,“我们演出了460多期音乐会,在国家剧院音乐厅演出,是乐团首次进入音乐厅。真让人感慨。我最希望的,是本地政府尽快修建一座供专业乐团演奏的音乐厅。这是最为急迫的。”